尊敬的李斌先生、各位領導、各位來賓:上午好!
為了讓更多人士了解我們的新學校,了解我們的想法,參與我們的事業,見證我們的成長,特召開本次發布會。
為什么要辦一所新形態學校?
學生的成長故事
有一天,我曾教過的一位學生,走進我的辦公室,用比較夸張的語氣跟我說:“張老師,我想跟您聊聊,可以嗎?”
這孩子今年已經高三了,哪有時間來跟我聊天?我有些納悶。
“張老師,我有重要的事跟您談,我想把我的學習經歷,跟您聊一聊?;蛟S對您想辦的新學校有所幫助?!钡拇_,我曾經跟一些孩子聊過,若有機會,張老師一定會辦一所新形態學校,讓孩子們每天都很開心,每天都很喜歡學習。
“老師,你知道嗎?小學、初中、高中走過來,我最最幸福的就是小學那兩年時光。一想到小學時光,我頭頂滿是小星星,都是閃亮的。您雖然是數學老師,但您一直鼓勵我們多讀課外書。在您的數學課上,我們可以交流、分享,我們可以爭論、批判,我們去實踐去探索,我們去發明去創造,等等、等等。我特喜歡那樣的學習方式。
“我現在已被美國一所大學正式錄取。這個夢就緣起于小學時候,您和一些老師給我講過的一些關于理想的故事。于是我在高一制定生涯規劃時,就給自己訂了一個較高的目標。讓我比較難過的是,很多人都認為我‘好高騖遠’,就連父母都建議我調整規劃,讓我更實際一點。我就是不服氣,不服輸,埋頭努力,那年期末考試躍居全班第四,小高考四A,雅思順利過關成績優異……我感覺到,我已經找到了屬于我自己的學習方法?!?/span>
“老師,我還想告訴您。在高一時,我組織一個社團失敗了,在高二,我又組織了一個新社團,這一次我成功了。我反思過,第一次組織社團我總是沖在前面,常常站在舞臺中央。在第二次組織社團時,我開始改變自己。我把‘聚光燈’留給我的團員們,盡量為他們鼓勁、加油,并給他們做好服務,同成長共命運,我們的社團活了,而且蓬蓬勃勃!”
孩子真的長大了,作為老師,我特別幸福!我們的點滴影響能成為她成長的助力,但帶給我更多的則是思考:這個孩子的成長無疑是成功的,怎樣讓這種成功成為可復制的?怎樣讓我們的孩子發展成最好的自己?我們能做些什么?我們又需要做些什么?
孩子們的未來
我一直在關注中國教育的動態,思考著孩子們的未來。
前一段時間,我看到一則消息——《京東、順豐同時宣布:無人機快遞時代到來,200萬快遞員將面臨失業》,接著又是一條推送《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會被取代嗎》,這些都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怎么辦?我們還能停留在大量的機械記憶和簡單理解的較低教育教學層次上徘徊嗎?今年上一年級的孩子,12年后參加新高考,那時候評價體系和高考體制將會發生巨大改變,我們為孩子做好準備了嗎?高考后還要讀本科,讀研究生,19年后的2036年,我們的孩子能夠適應那個未來時代的需要嗎?
事實上,人類有兩大優勢是人工智能很難做到的,一是情感,二是想象力。愛因斯坦說過,好奇心和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他還說,我們“不抬頭”地學習知識,會越學越沒有想象力,越沒有創造力!只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永遠伴隨著學習,我們才可以更有智慧!這對于我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會的教育需求、個人的教育夢想
我曾經在蘇北一所公立學校任教任職,工作八年,我對我們的教育產生諸多的思考。2003年,我毅然離開公立學校,走進民辦學校繼續去學習、去發現、去調研。2006年,在當地政府和企業的支持下,我創辦了第一所民辦學校,積累了一些辦學方面的經驗,對教育又有了進一步的思考。2008年,我應邀到南師附中江寧分校參與管理工作。9年中,我不斷學習與實踐,不斷分析與反思,不斷地探索學生成長的規律,并對身邊的教育狀況進行持續的調查與研究。我發現我們江寧區產業眾多、大學林立、人才云集,是南京市的硅谷,必然需要更多高品質的學校來滿足家長、社會的教育需求,便萌生了辦一所具有國際視野、著眼未來的新形態學校的想法,而且這個想法得到了眾多家長的認同。
為實現這個夢想,我在書海中尋找理論的營養,在眾多的專家智慧中尋找靈感,反思自己對教育的理解。
為實現這個夢想,我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總結經驗成果,提升執行能力。
為實現這個夢想,我樂于與國內外同行對話,不僅與國內的同行廣泛交流,還與美國、芬蘭、日本等國外同行進行深入對話,拓展辦學的視野。
為實現這個夢想,我一直與國內多位教育專家,保持溝通密切聯系,確保辦學上的智力支持。?
為實現這個夢想,我與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多次溝通,交換意見。
為實現這個夢想,我還與十多位企業家朋友對未來世界、未來教育進行過預測。
我的想法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從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政府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企業家們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支持。
可以說,南京新書院悠谷學校的誕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
南京新書院悠谷學校是一所具有國際視野、著眼未來的高品質學校。它有著全新的理念。
我們的核心表達是:與兒童一起對話未來。
這個表達,涵蓋了我們獨有的教育哲學觀、校訓、愿景和辦學使命。
我們的教育哲學觀是:以兒童發展為本;讓兒童的發展擁有無限可能。
強調以兒童發展為本,就是要把兒童發展作為學校所有工作的原點和終點,就是要以兒童為主體,重視兒童的生命質量,遵循兒童的成長規律,引導兒童身心靈同步發展,讓兒童成為完整幸福的人。
強調讓兒童的發展擁有無限可能,就是要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倡導個性化發展。通過多元的教育形態,尊重兒童天性,使兒童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天賦,激發兒童潛能,讓每一個兒童成為最好的自己。這不僅是我們的教育哲學觀,也是我們的教育愿景。
我們的校訓是:童 ?真 ?誠 ?樸
童真——不忘初心,呵護天性;求真務實,追求真理。
誠樸——精誠做事,誠信做人;樸實自然,智慧于世。
我們的使命是: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規則意識、契約精神、獨立思維、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力的未來幸福公民。
南京新書院悠谷學校是一所尋求變革的學校,基于對未來教育的思考,我們新書院教育作出了三大改變:
一是組織形態的改變——以全新的“學院制”促進兒童真正成長。
學?;趦和l展心理,以創造適宜兒童發展的有利環境為目標,設立“兒童成長學院”?!皟和砷L學院”由混齡組合的不同年級的兒童組構成?!皟和砷L學院”內的全體兒童既可以參與本年級學習活動,也可以參與其他年級的學習活動。
二是課程體系的改變——以創新的課程體系帶領兒童對話未來。
一切為了兒童的發展,學校整合周邊的人文、自然、科技等優質資源,依托東南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周邊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依托科技創業特別社區(U谷)的科技優勢,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六大校本課程。
三是學習方式的改變——以 “項目式學習”這一新形態引領兒童深入探究。
項目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是一種動態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探索現實世界的問題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領會到更深刻的知識和技能。這種全新的、科學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要構建以學為主的對話、合作、探究型課堂,它將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形態和學習方式產生深刻的變革。
南京新書院悠谷學校是一所優勢明顯的學校,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環境優勢。
南京新書院悠谷學校位于南京市江寧經濟開發區東南大學路,北鄰東南大學,南靠千畝濕地——秣陵杏花村,懷抱于紫金科技創業特別社區悠谷,毗鄰繞城高速和機場高速等多條路網,緊鄰地鐵3號線,向北是牛首山名勝區與秦淮河的環抱之中的九龍湖,東西可遙望古都南京兩大主軸之闋方山和將軍山,附近聚集了眾多大型企業和高等院校。
學校采用小班教學,每班25人?;凇皟和砷L學院制”的理念,學校特設置了“新形態教室”。每間教室面積為60㎡,每相鄰三間教室增設180㎡用于混齡集體活動的專用活動空間。
學校建有用于藝術、音樂、數學與科學、語言與人文、STEAM合作研究等課程的專用功能教室。
學校設有兒童發展研究中心、校本課程開發中心、綜合藝術活動中心、智慧校園控制中心、閱讀實踐活動中心、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等六大資源中心。
學校將有綜合運動場8000㎡,包括兒童專用的籃球場、足球場、手球場、生態小劇場、游樂場、室外探究體驗場等。
學校將有一萬多平方米的生態實踐基地,內設蔬菜種植園、果園、養殖園、綜合實踐園、勞技園等。
二是課程優勢。
學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科學統整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體系,形成南方新書院悠谷學校課程體系。
我們的課程體系由基礎課程和校本課程構成?;A課程包括國家標準課程和項目式學習課程;校本課程包括大閱讀課程、人文課程、自然課程、科技課程、藝術課程和運動課程等六大課程。大閱讀課程包括走進書本和行走天下兩個系列,人文課程包括戲劇統整、社區改造計劃、悠谷創業家三個系列,自然課程包括種植食育、南京格物、水系文明、探索星空四個系列,科技課程包括悠谷工程師、傳統工坊、思維可視化、城市設計四個系列,藝術課程和運動課程均包括社團、活動兩個系列。
三是師資優勢。
我們不僅擁有一支優秀的專職教育教學團隊,也擁有一支優秀的選修課兼職教學團隊。專職團隊目前有特級教師2人,省市級學科帶頭人4人,研究生7人(博士2人,碩士5人),其他均為名校本科以上學歷的骨干教師;兼職團隊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組成,共有12人。
我們還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團隊,對兒童的行為、心理、學習、認知等各個關鍵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支撐集團學校的課程、教學和師生成長,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幫助。
兒童不是教育流水線上的產品!兒童的心靈需要自由環境的牧養,兒童的智慧需要開放情境的啟迪。兒童也是成人的老師,兒童的未來應當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南京新書院悠谷學校從傳統走來,結合周邊人文、自然、科技的優質資源,探索未來教育的新形態。南京新書院悠谷學校構建兒童成長學院,研發整合課程,讓每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南京新書院悠谷學校傾心于教育教學改革,打造可以“看見未來”的新教育。
讓我們與孩子站在一起,讓我們同世界對話未來!
謝謝! ?
2017.8.15